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

明朝末年料羅灣海戰


其實幾有趣,滿清入主中國,他們本身是關外民族,對付同樣標桿善騎射的準噶爾部及西北維吾爾人基本上綽綽有余,但對付船堅炮利的西方強國就無能為力!
左圖: 十六世紀海上霸王 荷蘭的 East India Fleet (東印度艦隊)


明朝則相反,明軍火器強勁,但對著機動性強的北方民族就經常吃虧,例如英宗時土木保之役就慘敗於蒙古瓦刺之下,對滿清戰爭亦以滅亡告終,但明朝跟同樣船堅炮利的西方強國,卻幾乎是每戰必勝,有點兒格食格!

十六世紀的荷蘭繼西班牙,葡萄牙崛起,是當時西方首個資本主義強國,擁有最先進的艦隊,他們成立東印度公司發展歐亞美州的殖民地和貿易,到了十六世紀,他們來到東亞,在台灣建立基地,並把矛頭對準龐大的中國市場,想排除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壟斷貿易權,在這背景下,終於燃起中國跟荷蘭的衝突,爆發大規模海戰,即料羅灣戰役。..................

料羅灣海戰在中國古代是一次規模比較大的海戰了,大明方面投入了150多艘戰艦,幾萬士兵,荷蘭東印度公司方面派遣了最強大的武力,共計數十艘最新式帶加農炮的戰艦,規模不亞於中英鴉片戰爭,但是結局卻迥然不同。

戰爭的起因是荷蘭方面為奪占中國對外貿易權.禁止西班牙人、葡萄人介入與中國交易.荷蘭方面認為攻擊中國以先進的大炮武器,性能優異的快速戰艦則十拿九穩。所以派了戰艦十一艘(Jacht, Bredam, Weiringen, de Fluyt Warmondt, Texcel, Weesp,Couckercke, Catwijck, Zeeburch, Kemphaen,Salm),交由普特曼斯指揮,另有旗艦密德堡及一艘中國戎克船打狗號(Tavcoya),此外還包括50艘海盜船.

一六三三年七月七日荷艦隊進兵南澳,往占廈門。十二日,艦隊司令普特曼斯將艦隊分成兩隊,Jacht、Texcel、Couckercke、Catwijck、Kemphaen到廈門灣右側,Salm、Zeeburch及戎克船打狗號到廈門灣北側,攻擊明朝都督總兵鄭芝龍在廈門灣內正在整修的船隻。

鄭芝龍不料荷人會採用攻擊,因不久前鄭芝龍答應發給台灣方面自由貿易的執照,認為這樣應會使荷蘭人滿意。七月十二日荷軍偷襲廈門,明軍在無防守下大敗,計有鄭芝龍部下十艘船被焚,張永產部下的五艘船亦焚毀。鄭芝龍在停在廈門的船隊被徹底摧毀。七月十七日起,荷蘭從攻擊河流上游,改為封鎖海面、掠奪船隻。

十九日到二十二日四天中,Zeeburch掠奪一艘柬埔寨船、一艘廣東船,二艘戎克船,其上分別載運鹽和西瓜。Salm及Kemphaen掠奪二艘馬尼拉的戎克船,但其中一艘很技巧的逃走了。

七月二十六日,明廷指責荷人燒毀大明皇帝的船隻,要荷人賠償戰爭損失,並退回到不屬於中國的大員,貿易方面一定要協商簽約。荷蘭人自恃優勢武力,對獨佔中國市場的大餅指日可望,當然對明朝提出的協商感到不耐煩。

事態已經擴大,大明方面的對策:鄭芝龍將自己擁有的私人海上武力調集,使用全新的英國大炮,配上有長年豐富海上經驗的老員,積極準備戰艦、放火船外,並發出懸賞令,在海澄、劉五店、石潯、安海共集合三十五隻大戰船,一百隻放火船,及其它大小船隻共四百隻,準備全力與荷軍一決勝負。

八月十二日,荷軍企圖登陸,張永產與同安知縣熊汝霖防禦海岸得宜,荷軍未能得逞。八月十四日、十八日、十九日有海上戰事。八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有颱風,普特曼斯將船隊開到銅山避風,同時再獲得一百名士兵的增援。九月五日,普特曼斯在銅山避風後,不忘強盜本色,攻擊銅山一帶,搶了一些牛、豬、雞。九月八日,又進行掠奪牛、豬、雞。九月十八日,鄭芝龍與海盜劉香有激戰,劉香敗,逃往澎湖。

崇禎皇帝十分不滿荷蘭人在中國殺人放火掠奪財富,下令派路振飛為巡按查辦,九月二十二日,福建巡撫鄒維璉接到聖旨懲荷。

九月二十八日荷蘭人決議再將艦隊開往金門,但又遇颱風,直到十月初。十月六日,普特曼斯與海盜共同搶劫一個島不知島名但有農夫、有米、有動物的島。

十月十日,荷艦受到中國艦的攻擊,海盜馬上救助荷蘭人,並向普特曼斯邀功。

十月十五日福建巡撫鄒維璉在海澄誓師,令鄭芝龍為前鋒。十月十七日鄭芝龍報告:「卑職督率船隻扼要烏沙頭,據報夷夾板船九隻,劉香賊船五十餘隻,自南北上,遊移外洋。」

十月十八日,荷人見在金門北角有四、五十只中國船艦,故將船隊靠于金門西南角。

十月十九日,荷人收到戰書。

十月二十二日五鼓之時,戰爭爆發,鄭芝龍艦隊140艘,荷蘭艦隊59艘在料羅灣遭遇,荷艦炮火非常猛烈,鄭方用英國大炮還擊,並分艦隊2路包抄,登上敵艦.荷軍除了四艘大划船沉沒外,剩下五艘也受重創,戎克船全部著火沉沒

戰後結局:戰後中國方面明確的要求是:

1. 荷蘭人到非中國屬地去(台灣),不可到中國沿海。

2. 荷蘭人需賠償戰爭損失。

3. 荷人無直接與中國貿易的權利。

明帝國的海軍


明朝的海軍確實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

根據明朝天啟年間的《武備志》第116、117 卷之“戰船”篇記載,作為明朝水軍戰船的福船,由大到小,一共分為六個型號:

一號福船,也是最大的福船,吃水二丈(6.6米);

二號福船,吃水最少一丈(3.3米);

三號哨船;

四號冬船,也叫海滄船,吃水七八尺(2.475米);

五號鳥船;

六號快船。

明代寧波府500料戰船,船身長12.25丈,面闊3丈,深1.15丈。而宋代海鶻船,總長10丈,闊1.8丈,深0.85丈,與明四百料戰船尺度大小相近。由此可見,鳥船為400料船。

1598年,明朝海軍出動500艘戰艦,開赴朝鮮露梁與日本交戰,此戰一舉擊沉日本戰船450艘。若按照明朝海軍的常規編制(不含一號福船),每營水師編2哨,共510人,配大、中、小戰船10艘,按照共計裝備艦首砲4門,佛郎機砲40門,碗口銃30門計算,50營為500艘(其中二號福船100艘),火砲共計50X74=3700門,船上水師25500人(不含陸軍),僅按照一艘400料來估計,即把所有船只都視為五號的鳥船,則排水量為260噸 X 500=130000噸

這是什麼樣的實力?我們用同時期的西班牙無敵艦隊來作個比較:

1588年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共有船艦130艘:20艘四桅大船、44艘武裝商船、23艘圓船、22艘差船、13艘輕帆船、4艘中船和4艘長船(其中真正的戰艦約60至70艘),總噸位57868噸,火砲共計2431門,海員8051人。

可見明朝海軍的常規編制還是不弱的,但如將一號福船加入編隊的戰鬥序列,那明朝海軍的實力必陡然增加。如果要進一步了解一號福船,我們可以用嘉靖朝前往流球的封舟來參考:“長一十五丈 闊二丈六尺 深一丈三尺 分為二十三艙 前後豎以五桅 大桅長七丈二尺 圍六尺五寸餘者以次而短”(《使流球錄三種》“使事記略”條目),其武備如下:“過海防船器械,佛郎機二十門、碗口銃十門、鳥銃一百門、袖銃六十門、藤牌二百面、長槍六十枝、鏢槍一千枝、鐵甲一百副、盔一百頂、腰刀三百把。”

而此船並不是明朝俞大猷《洗海近事》所記載的一號福船,因為若按照“吃水一二丈”(6.6米)的說法,這艘才倉深一丈三尺的封舟,會成為半潛船的,只不過它的武備可以參考一下。

在明朝最艱危的1633年,封舟舟長20丈,寬6丈,深五丈,比嘉靖時期的還長,還闊,還深,而這個五丈的倉深配6.6米的吃水才合適,由此可見,一號福船之巨大……

在1598年明朝海軍對日作戰時,明朝水軍在出征以前,還特別增加了巨艦的配比,加造了許多包括一號福船在內的巨艦,僅先鋒鄧子龍的標營親軍所乘坐的三艘大福船每艘就可容納300人,可見當時的遠征軍實力之強。

一號福船最直觀的例子是鄭成功的“三桅砲船”,此船屬于大型福船其“樹三桅,主桅高4丈,船長20丈,艙五層,船面設樓高如城,可容300人” ,並配紅夷砲8門,千斤佛郎機40門。

再對比同時期西方最大的戰艦,英國的“海上君王”號,1636年1月開始設計,1637年10月下水,砲數104門(共重153噸),是當時西方最大的戰艦,重1683噸,在低甲板及主甲板上架30門砲,在上甲板上架26門砲。在首樓上有12門砲,半甲板上有14個砲門,還有10門船首砲及若幹尾砲。

不算這個若幹尾砲一共才92門砲,若都是1.5噸的12磅砲,也得138噸,剩下那個若幹尾砲可能是6磅砲,因為英國海軍的24磅砲為2噸,32磅砲為2.5噸,剩下12門砲只有15噸的重量,連12磅砲都不如。

鄭成功三桅砲船的“千斤佛郎機”是一種重砲,鄭成功曾根據在泉洲獲得了一門明朝嘉靖年間(1521年─1567年)制造的“發恕狽輪屏誦磯嘀嘏塚□洹爸厙□錚□□囟十四斤,遠至四五裡”,從重量來看是“千斤佛郎機”無疑,英國火砲都是以彈丸的磅數來劃分的,因為這是砲戰中威力的顯現,而鄭成功的“千斤佛郎機”彈丸重24斤,0.9072斤=1磅,24斤=26.45磅,可見鄭成功的這種火砲比英國的24磅砲還要厲害,是26磅砲。

若僅有若幹12磅砲的“海上君王”號,怎麼和擁有40門26磅砲的船只對抗?鄭成功三桅砲船還有8門紅夷砲!多數的紅夷大砲長在3米左右,重量在2噸以上,和32磅砲差不多,比“千斤佛郎機”還要強,“海上君王”號只有12磅砲怎麼打?又怎麼應付?

英軍軍規嚴格規定,不能遠于400碼開砲(365.76米),所以兩艦對決的時候是近戰,別想躲便宜,12磅砲對26磅砲,100米外三桅砲船能在100米外打穿5英尺橡木,而英國海軍的24磅砲必須在100米距離上發射實心砲彈才能穿透5英尺厚的橡木。而三桅砲船8門紅夷砲在150米外也有此威力……可見,鄭成功的砲船頗有實力。

另外,英國艦艇使用的磅砲都是前部填裝火藥和砲彈,開砲時需要先從砲口放進火藥包和固著物,接著用推桿把火藥包和固著物推到砲管底部,然後才放入砲彈,並將其與火藥包緊密相連。一切就緒以後,從砲管後部上方的一個小孔把火藥包刺破,然後把引線插入火藥包,瞄準之後點燃,火藥的爆炸力把砲彈發射出去,此後開第二砲的時候,需要用水澆滅砲膛低部的火星,用幹布擦幹,再重復裝藥填彈的過程,射擊速度非常慢。

而佛郎機則是一種後填裝的火砲,運用的是金屬外殼的後膛(有點象老式的開水瓶,有手提把手),射擊的時候臨時安裝在火砲的後端,發射一次後換一個後膛(子銃)。所以射速就快多了,一般配5-9個後膛(子銃),若訓練有素應在20秒以內發射三個子銃,射速奇快。

雖然英國海軍一直以訓練有素著稱,可因為不是後填裝所以也就只能每分鐘2發,都已經算是高效率了,而鄭成功的40門千斤佛郎機均可以在20秒內每門發射三發以上的砲彈,若準備充分,六發也不成問題,如果還有更多的子銃配置(5-9枚),速度將大大超過英國海軍。

除了船堅砲利以外,明朝海軍的戰術戰法也十分先進。

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1503-1580年)根據多年海戰經驗所總結的海戰戰法就頗具近代海軍戰術思想,他認為:“海戰不過是以大船勝小船,以大銃勝小銃;以多船勝寡船,以多銃勝寡銃”。這中思路已經非常近代了。所謂“大船勝小船”則是用高大的福船“乘風下壓,如車碾螳螂”犁沉敵船“鬥船力而不在鬥人力”,所謂“大銃勝小銃”則是比拼的火力強度,是以裝備質量取勝的戰法,屬于西方“戰列線”戰法的主要思路,而明軍火砲中“大銃”者為“重數千斤,發之聲動數十裡”的。已經意識到犧牲射程擴大威力的先進的戰術思維。《武備志》上的記載也可以作為輔證:“用火器與浪漕間,起伏蕩漾,未必能中賊。即使中矣,亦無幾何……”可見,英國海軍改長砲為短砲是由于遠距離攻擊精確性不高,威力不夠而要求400碼(365.76米)以內近戰的思維明朝海軍將領已經具備了。

在近戰戰術上《武備志》裡記載為“發射佛朗機。是惟不中,中則無船不粉,一也。以火球之類于船頭,相遇之時,從高擲下,火發而賊船焚,二也。”這裡對火砲威力和近戰的要求體現得很充分,頗具現代思維。

而“多船勝寡船,以多銃勝寡銃”尤為經典,“以多勝寡”的戰法就是圍攻,而明朝海軍作戰的福船分五號也是這個思路,用小而靈活的小號福船包圍轉向相對不靈巧的敵方大船,用多個方向圍攻的戰術,以快速搶奪有利陣位對敵船形成火力包圍,適時利用船首的“大龍伺淞倍緣薪□膊拷行射擊形成艉射(Raking Fire),這樣比拼的不僅是船只的靈活性,船只的數量和火砲的數量更是重點,即便敵船轉向,在被佔據數量優勢的船只和多個陣位火砲的圍攻下,也無法避免總是處于被艉射(Raking Fire)的狀態。“多船勝寡船”和“以多銃勝寡銃”的結合,是依仗船只數量眾多而形成多個陣位火力圍攻的戰術,這樣的戰術組合就締造鄭氏水軍的“五點梅花陣法"。

此戰法比英國海軍的“納爾遜戰法”(Nelson touch)早出現了一百多年。

萬曆抗日援朝明朝正規軍後勤武裝資料


有少少資料關於明朝末期正規軍裝備資料,可見當時的中國軍隊配有大量火器裝備,且以遠程火炮為主,適合攻城野戰!


明朝正規軍的裝編表:

  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共計官兵5000人。裝備火器:霹靂炮3600杆(步兵火銃);合用藥9000斤;重八錢鉛子90萬個;大連珠炮200 杆(多管火銃);合用藥675 斤;手把口400 杆(炮兵防身用手銃);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

  孫承宗編煉的車營資料(標準車營):全營兵力:步兵3200人;騎兵2400人;輜重車夫512人;各級軍官,侍從,傳令,雜役 515人;共計官兵6627人。裝備火器:槍1984枝,其中鳥銃256枝;3眼槍1728枝;大小佛朗機共256挺;各種火炮(紅夷,神飛,滅虜等等) 88門。裝備車輛:偏廂車128輛(戰車)。輜重車256輛。

  根據以上可以看出,明軍裝備的鳥銃並不多,主要以連發近戰的3眼槍:主。這是因:明軍大量裝備遠射程的火炮(數量快趕上現代裝甲師啦!),所以所以對單兵火器的射程並沒有太高要求,只要火力夠兇猛就行,明軍才會創造出三才陣等適合火器的諸兵種合成作戰陣形。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一、3眼槍射擊完畢後,可以拿來當錘使用;二、明軍的鳥銃均負有一個槍叉,和歐洲同時代的火繩槍相同,技術參數差不多,可見威力不小;三、明軍三才陣中,有一種騎兵叫“跳蕩隊”,估計是使用3眼槍的騎兵部隊;四、明軍大量使用火器,因此騎兵和軍官均裝備輕型鎧甲;五、明軍騎兵裝備火器比例達到48%左右,設想如果有大量騎兵突然沖出施放火槍,一般的軍隊是難以抵擋的;六、明軍騎兵裝備的鳥銃數量極少,主要裝備的是連發多管型近戰火槍。七、戚繼光認?鳥銃也適宜騎兵使用,因此推斷戚家軍的火槍騎兵應當是以槍法準確著稱;八、戚繼光編煉的車營建制應該更接近朝鮮壬辰戰爭時期的明軍,孫承宗在戚家軍戰術的基礎上創建的車營編制比例和現代的裝甲師已無區別,是在平原地區和騎兵作戰的利器;九、袁崇煥的直屬部隊——明朝最精銳的 “關寧鐵騎”,皆裝備有5眼火繩槍,其火力突擊能力在當時天下無敵。

  孫承宗車營的詳細資料之二:全營兵力:各級軍官127名;騎兵、步兵、傳令、雜役等5988名;輜重車夫512名。裝備車輛:偏廂車128輛;准迎鋒車256輛;輜重車256輛;裝備戰馬:官馬296匹;兵馬3024匹。馱運畜力:火器馱駝32只;火器馱騾120頭;輜重車駕牛 256頭。裝備火器:大將軍炮16門;滅虜炮80門;佛朗機256挺;鳥銃256枝;3眼槍1728枝。裝備兵器:弓箭撒袋1273副;大弩256張;長槍、長刀、長斧1280件;火箭7680枝;大棒256條;藤牌256面;腰刀5888口。裝備甲胄:騎兵2500副(包括隸屬中軍的100騎傳令兵);車正128副;管隊臂手97副;車正臂手128副。後勤部隊詳細資料:人員編制:內將官1,中軍1;軍車兵30人;雜役兵254人;車炮兵1622人;全營共1908人。裝備火器:車載佛郎機160門(每門3人); 鳥銃640枝(銃手640人)。車輛畜力:輜重車256輛;駕車用牛256頭。雜項工具:金、鼓、旗幟、響器二套;繩樁96條;拒馬槍256條;火兵尖擔256架;火鐮224把;燈籠354個;鐵楸736把;鐵撅496把;鐮刀1216把;斧頭128把;鑿子128把;鍘刀240口。糧草輜重:米200石;黑豆500石;淇子299石4鬥;炒麵299石4鬥。鑼鍋500口;鐵鍋256口;水袋 500個;水桶256口。全營一次運載軍需物資量可供1萬人3日之用。

Pearl Harbor: an animated diary



















http://plasma.nationalgeographic.com/pearlharbor/

雷伊泰灣(萊特灣)海戰 紀錄片 12 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V-002Om3x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