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治維新起,日本的工業化及現代化令她走向產業革命及巿場經濟,向外發展巿場與確保原料供應令日本跟其他西方列強一樣參與經濟帝國主義。朝鮮的農產品,中國東北的礦產,台灣,福建,山東的資源皆視為日本的「帝國生命線」。在這背景下,財閥的壟斷經濟與獨佔巿場就鼓勵軍國主義政策,兩者亦起了相輔相成的效果,三井,三菱等大財閥極力支持擴張外交,因其海運企業,軍需品及鋼鐵工業皆因擴張電獲益不淺。
另一方面大正天皇時代(1912 - 1926)雖然有所謂"大正之春", 兩次的護憲運動令日本的民主政治大有進展,1925年甚至成功推行成男普選,但跟其他由專制走向民主的國家一樣,政黨政治發展的優負面也會同時暴露。日本財閥力量很大,政黨又與財閥結盟,其政綱易為後者操縱,有「金權政治」之弊。當時日本之選舉出現不少舞弊營私 (情況就像最近的肯亞選舉),賄賂貪污時有所聞,議員操守大有疑問,人民對政黨政治的發展開始失去信心,加上大正時期的內閣任期無一長久,不足以建立真正的民主代議制度。
外交方面,華盛頓會議的挫敗(即1921 的九國公約,限制日本海軍軍備),幣原外交的協調軟弱, 與對華友好的溫和政策皆引起軍部強烈不滿。於是促使後來昭和維新運動的出現,其目的 在於「撥亂返正」,結束大正時期的混亂,為少壯派軍人提供藉口與標榜強硬外交。
20 年代日本的不景氣情況每況愈下,1923年九月一日的「關東大地震」使產業及建設遭受嚴重破壞,新的經濟恐慌出現。政府為了復興,一方面發行公債,一方面則向外國募借外債,通貨膨脹情況持續,至1927年許多企業破產,不少銀行倒閉,股票巿場大跌。當時民政採用緊縮政策,反而使失業人數劇增,令日本人相信政黨無力挽救其出此劣境!!大企業及大金融機構方能在政府的保護政策下生存,日本經濟趨向於獨佔及壟斷地步,也助長少壯派軍人振臂高呼「昭和維新」運動,以重整日本的國力及經濟。
以上就是九一八前日本的社會經濟背景。
日本大正天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