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起先應該是當時關東軍一些激進軍人的 "下克上"行為所策動,而這種下克上的行為在三十年代的日本不斷泛濫,政府亦以愛國理由,對於軍人的不法行徑予以縱容,最終導致日本最後差點覆滅。二十年代末,當時日本的田中政府對中國的政策是阻礙中國統一,不斷對北仗軍行動作出阻撓,例如1927年的濟南事件就是這個背景下發生,由於收效不大,而當時北伐軍亦陸續收拾各系的北洋軍,田中就考慮扶植張作霖在東北建立一個親日政權,與國民政府對立。不過田中的策略卻被駐守關東軍的一些軍官破壞,當時的關東軍參謀河本大佐認為暗殺張作霖會造成東北大亂,關東軍就可乘機占領東北,然而張被炸死後,東北軍卻密不發喪,破壞了河本大佐的計謀,而張作霖被炸死,亦是張學良於1928年突然宣佈東北易幟的原因,至此田中在東北扶植親日政權的策略就失敗!他自己亦因這此事件而被逼落台,至於河本大佐卻因為其動機出於"無私愛國心"而遭到寬免。接替田中的濱口首相屬於溫和派,對中國沒有田中首相那麼強硬,但中日間的緊張關系卻在逐步升級。1929年初,中國正式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收回大連、旅順主權,收回南滿鐵路等要求,國內反日運動達到一個高潮。同時日本國內也掀起了反華情緒,如果不是當時中日政府高層的克制,中日戰爭應於1929年就爆發了。 到了1931年5月,中國和朝鮮的農民在長春附近的萬寶山發生衝突,造成多人死傷。在日本的煽動下,朝鮮人的反華情緒爆發,數千憤怒的朝鮮人衝入平壤的華人街,對中國僑民進燒、殺、搶,造成數百中國僑民死傷的慘劇。 同年一個重要日本軍官石原莞爾調任關東軍參謀,開始策劃9·18事變。1931年9月18日,關東軍以偽造的鐵道爆破事件為由,突然向沈陽的東北軍發動猛攻。張學良卻主動撤離沈陽。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由于關東軍只有一萬多人的兵力,無力攻佔東北全境,向政府請求派遣日本的駐朝鮮軍團增援。但當時的若櫬首相和陸軍大臣協商後,決定採取不擴大事態的方針,並向駐朝鮮軍司令林銑一郎下令按兵待命。如果林銑一郎聽從政府和軍部的命令,九一八事變就會夭折。但林銑一郎也是狂熱的軍國主義者,獨斷地派出三萬多人的軍隊增援關東軍,加上東北軍撤離造成的空虛,致使關東軍迅速佔領全東北。 在這有一疑問就是日皇對二,三十年代軍國主義掘起所扮演的角色,一種觀點是裕仁是責無旁貸的,由 1925 年起日本出兵東北支援張作霖對付倒戈的郭松齡到1928年先後四次下令詔書出兵佔領中國的山東,製造了著名的「濟南慘案」以致到後期所有發動侵略戰爭重大軍事活動,都是他下諭旨批准的。這可從天皇的敕諭、御前會議記錄和日本的外交文書等等可以確定。其次裕仁通過自己,宮廷集團與及宮內大臣可以直接干預陸海軍大臣、參謀總長的人選,甚至政府的內閣人選。例如荒木貞夫、板垣、永野、東條英機、犬養毅、齋滕實等等。另外他自己亦可直接干預日本軍部和政府的決策和政策,例如通過在宮中的大本營會議、御前會議、大本營聯絡會議、最高指導會議、最高統帥命令等決定軍隊及各項侵略策略!另一觀點卻認為裕仁其實只是日本軍閥的傀儡,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就發生一次“十月事件”當時一批軍人要發動政變廢黜裕仁立其皇弟宣仁為天皇,一九三二年日本首相犬養毅被“激進民族主義者”殺害後一批軍官又想廢黜裕仁。廢黜不成就編造流言蜚語稱其不是嘉仁生的是近衛篤的兒子是和嘉仁的女兒換的。 裕仁的弟弟宣仁就是那個 高松宮宣仁親王 和 秩父宮雍仁親王,雍仁是當時軍國主義者的偶像。在二二六政變時一度要取代裕仁,就是在日本戰敗後還大肆攻擊裕仁“如果我坐這把交椅就把家搬到北京紫禁城去,你們也來個定國公、安國侯做做”云云,當然日本皇室始終無法像滿清一樣入主中國!!
秩父宮雍仁親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