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武士道與儒家

日本的天皇沒有姓氏的,但有趣的是近代天皇的名字都帶有個 "仁" 字,例如當今天皇叫明仁,昭和叫裕仁,而明治天皇則叫睦仁!可見日本儒家影響頗深!

"仁" 是先秦儒家的核心,仁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愛人,它不僅是一種道德規範,也是一種政治理想,後來孟子就是以"仁政"作為其主張的核心,所謂"民為貴,君為輕",這思想跟漢代以後"外儒內法"以統治者利益為依歸的政治傳統,大大不同!!

日本天皇雖以仁為名,但作為軍國主義精神支柱的武士道精神,卻跟"仁" 這個核心價值相距甚遠!

日本接觸儒學,大約以公元285年百濟博士王仁渡海到日本,獻《論語》和《千字文》為始,以後也是真偽並進。五世紀時,日本從原始的氏族色彩政體轉變為中央集權的“法式備定”律令國家,其律令多為學習隋唐文化的結果,不少內容依據儒家經典而來,但與中國的"外儒內法"觀念一樣,特別強調有利於鞏固專制統治的“以王為主”的忠君觀念,以及“百行之本”的“孝理”。768年,敕稱仲尼為文宣王,“尊孔”日甚。進入鐮倉時代,古代天皇制度解體,政權落入武人幕府手中。

在明治維新前德川幕府統治的兩百多年中,幕府將軍越來越體認名為儒家思想,實則朱子之理學,有利維護封建秩序和倫理道德,可以大用。到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奉“朱子學”為唯一正統聖教,並嚴禁“異學”, 憲政二年(公元1790年)和憲政七年(公元1795年)為此兩度發布學禁令。日本學者鳩巢稱“天地之道即堯舜之道,堯舜之道即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即程朱之道。”把朱熹學說都看成天經地義了。是時形成的日本武士道德即“武士道”者,突出忠、義、勇、禮,多來自儒家典籍,但把先秦儒家的核心──“仁”放到了一邊了!

宋明理學講求強化三綱五常等倫理規範,跟中國的宗法制度相適應,因此備受南宋後統治者的推崇,也深深影響到中國的週邊國家,並奉為教條,其結果造成政治上的僵化及專制。中國唐代政治開明,社會開放,思想活躍,中國的科技,文化經濟到北宋發展到最高峰,之後便出現滯後的現象,不少論者認為跟宋明理學的僵化大有關係!!

另一方面,理學帶有強烈的禁欲主義色彩,跟武士道的克己修養相適應,但武士道的克己的修養很容易過份。它有時會壓抑心靈的活潑的思潮,有時會扭曲率真的天性使之變成褊狹、畸形,使感情鈍化,使武士能忍受痛苦不畏死。武士克己所達到的頂點,就是自殺的制度!能毫不畏懼剖腹以示對主君的忠心!


日本武士老照片
http://hi.baidu.com/gayer/blog/item/99130df49d20a66eddc47499.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