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戰爭經濟准備
在德國為擺脫凡爾塞和約而苦心重整軍備的同時,“總體戰”思想逐步成形。德軍副總參謀長魯登道夫1935年出版的《總體戰》一書,強調戰爭需要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對國家進行改造﹔要動員包括精神和經濟在內的全民力量參戰,不惜採取任何手段消滅敵方軍隊和平民。同時,針對德國的國情,必須擴大戰爭資源自給程度,預先儲備戰略原料,保証海外來源。這些思路無疑是后來納粹戰爭實踐的重要參考。
重整軍備的前提是經濟轉入戰爭軌道。1933年7月,納粹命令一切工業組織都要成立辛迪加,控制國內市場和價格。並向企業派出領導人,在經濟部門實行“領袖原則”。
在擴軍過程中,德國中央財政隻能負擔軍費開支的2/3,為此,納粹除了沒收“國家敵人”的財產(僅剝奪猶太人資本就獲得60億——80億馬克),還動用了一切財政手段:控制德意志銀行、德累斯頓銀行和商業銀行,政府有權在緊急情況下處置所有公眾資本存儲中心的養老基金、社會保險基金等大規模公眾資本﹔削減福利開支﹔發行國庫券、特種匯票和稅票。
1932——1938年,德國生鐵產量由390萬噸提高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1934年初,德國國防工作委員會批准了動員24萬家工廠供應戰爭訂貨的計劃。1933——1936年,德國新建300多家兵工廠,包括55家飛機廠、40家汽車和坦克廠、70家化工廠、15家造船廠和80家火炮廠。到1939年入侵波蘭前夕,德國工業產量已超過英國,僅次於美蘇。
但擴軍備戰並不能真正解決危機,反而使1939年德國出口下降,財政惡化,外匯和黃金儲備僅五六億馬克,國債卻高達600多億馬克。希特勒在1937年11月5日說:“對德國來說,經濟上的困窘也同樣變成了推動力。……惟一的,或許對我們值得夢想的補救辦法,就是要爭取獲得更大的自下而上空間。”戰爭已不止是一種誘惑,也成為一種必然。
1940年7月31日開始准備侵蘇時,德軍估計需要120個師,8月2日總參謀長凱特爾要求戰時經濟與軍備局制訂裝備180個陸軍師的軍備計劃。到1941年2月,半年之內德國軍火生產增加近60%,其中彈藥增加100%,坦克增產25%,全國及佔領區鋼產量3180萬噸,石油480萬噸,煤4.39億噸,整個西歐還有4876家工廠為德國生產軍火,一時間德國工業基礎超過蘇聯50%以上。
蘇聯的備戰
蘇聯的備戰要追溯到1926年的工業化。作為利用“一戰”亂局革命成功的惟一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和平建設帶有超強的備戰色彩。
1928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標志著蘇聯工業化的全面展開,1931年世界機器設備的出口總額有1/3是蘇聯購買的,次年更高達50%,這一年工業在總產值中的比重也上升70.7%。1933年開始的“二五”計劃建成工業企業4500個,工業總產值增加1.2倍,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戰前13年,蘇聯累計國防開支1701億盧布,隻略低於1850億盧布的工業投資總額。
蘇軍的戰爭准備,特別是計劃中的機械化裝備規模之大,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已達脫離實際的地步。蘇軍人員從1933年的85.5萬擴編到1939年初的194.3萬人后,1941年6月又增加到500余萬人,陸軍計劃從98個師增加到303個。
1941年3月,蘇軍總參謀部擬定了工業轉入戰時生產的計劃,但裝備生產嚴重滯后。改編要求坦克部隊擴充到61個坦克師和31個摩托步兵師。每個師分別應配備375和275輛坦克,共計31400多輛,戰前一共隻得到7000多輛,其中新型坦克隻有26%。改編要求一年內新建25個航空兵師和106個航空兵團,其中半數裝備新式飛機,但直到德軍入侵時,也隻有19個團完成改裝。結果戰爭爆發一個月,蘇軍原有編制計劃就被迫大幅縮減,航空兵師由4——6個團減為兩個團,每團飛機從61架減為22——32架,步兵編制縮小25%,火炮減少52%,汽車減少64%,摸索之中的機械化軍則全部撤銷。
用一位英國歷史學家的話說:戰爭前夜的蘇軍是一台功能強大,但還未組裝完成的機器。這也是為什麼希特勒急於動手,而斯大林竭力避免在1941年交戰的原因。
開戰后的雙方實力
從定下侵蘇決心到1941年春,隻剩不到一年,高估了自己的希特勒和德軍統帥部把賭注押在了速決戰上,認為侵蘇戰爭隻需五個月,不必也不可能全部換裝和總動員,隻需繼續執行“四年計劃”和“寬度軍備”(即軍事工業的面鋪得很寬,但規模不是很大)方針,主要通過現有軍工力量的全速運轉來滿足需要。
1941年6月22日戰爭爆發,蘇聯各方面損失慘重。當年9月,失去150萬平方公裡國土,約7500萬人口淪
陷敵后,一年內蘇軍戰斗減員804萬,其中死亡250萬人,被俘434萬人,傷殘120萬人。開戰半年,工業總產值跌至戰前的48%,黑色/有色金屬板和軸承等關鍵武器材料生產一度停頓。
但是,蘇聯的后方動員機制很快運轉起來。
工業東遷是蘇聯戰時動員的重要措施。6月24日成立的疏散委員會從6月29日就安排了11個航空廠搬遷的計劃,到1941年下半年從西部搬遷了2593個工業企業的設備和大量物資。1942年5月,基本完成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企業的轉移,第二階段又疏散了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等南部地區企業。不少內遷企業平均不到兩個月就在新址開始運轉,有些甚至在中途或露天就部分開工。1941——1945年,僅烏拉爾地區就生產了44萬門火炮、13.6萬架飛機、10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蘇德戰爭爆發六個月后,德軍被阻於莫斯科城下,傷亡近75萬人,4000輛坦克損失2750輛,到1942年3月底,傷亡增加到100多萬人,佔東線總兵力的1/3,40萬“后備軍”在1941年8月就已抽調一空,而前線還需要13.2萬人。在1942年開春前,德軍不惜抽調工人、后方人員和西線部隊,為東線補充了40多個師,但到當年7月仍隻有284.7萬兵力,夏季攻勢開始時隻有8個師完全做好了進攻准備,主攻部隊也隻有一半的實力。到年底,雖然德國的仆從國軍隊增加到72.5個師,使總兵力達到266個師620萬人,仍低於蘇軍的659.1萬人。
由於連年消耗、急功近利的軍備方針、組織管理不善和勞動力及原料的制約,德國的戰爭經濟並未達到預期水平,彈藥產量大幅降低,火炮和反坦克武器生產不足,步兵火力受到削弱,空軍缺少戰略轟炸的遠程兵器,海軍裝備差距更大。
蘇聯也面臨巨大壓力。首先是食品供應極為困難,其次是勞動力缺乏。但到1942年夏,蘇聯完成了國民經濟戰爭轉軌,有1200家東遷的工廠和850家新建工廠投產,東部地區工業產值的比重從1940年的28.4%上升到70%,僅東部的軍工產品產量就已超過德國。1944年,蘇聯飛機年產量達到40300架,坦克28983輛,火炮122500門,均數倍於德國。
第三帝國的黃昏
1942年年初,希特勒不得不承認,閃電戰沒能擊敗蘇聯。同時,德國佔領區開始縮小,所能獲得的戰略資源已達極限,重工業原料和人力資源短缺嚴重,不得不實行國家經濟的總動員,“戰爭經濟”真正開始。
1942年2月,施佩爾被任命為軍備與軍需部(1943年9月改組為軍備與戰時生產部)部長,開始德國工業的大改組。另一方面,德國加緊了掠奪,1942年從仆從國獲得物資20.08億馬克,1943年從西歐被佔領國運走物資42.3億馬克。應該說,這一時期德國軍火工業顯示了驚人的適應與生存力,1944年7月武器生產達到頂峰,比1939年擴大5.3倍,這一年的飛機廠從1943年的80家增加到550家,全年飛機產量39870架,其中戰斗機30511架,是1941年的6.6倍,坦克產量增長33.9%,達到2.7萬輛,火炮增加50.3%,達到8.7萬門。
然而這一結果也是殺雞取卵,畸形發展,1943年德國產品有4/5為軍用品,農牧業生產不斷下降,工業生產在1943年短暫地達到頂峰后開始下滑,鋼鐵、煤炭和電力等重要基礎產業陷入停滯,到1944年上半年,多數重工業產品產量下降,戰略物資儲備越來越少,加上運輸困難,都從根本上動搖了軍工生產的基礎。
1944年4月,蘇軍打出了戰前邊界,6月盟軍登陸西歐,兩線受敵的德國進一步陷入困境,戰火很快進入德國本土。雙方戰爭經濟的實力對比迅速傾斜,1944年,蘇美英三國軍火產量與德國之比達9:2。盟軍不斷升級的戰略轟炸將潛艇廠、飛機廠、滾珠軸承廠、煉油廠、合成橡膠廠和汽車廠依次作為六類最重要目標,施佩爾后來承認:“搶救空襲造成的破壞動用了數十萬士兵。”到1945年3月,柏林戰役前夕,德國鋼的平均月產量隻有1944年的15%,煤為16%,坦克月產量也從705輛跌至333輛。至此,德國已談不上戰時經濟問題。
縱觀蘇德戰爭,蘇聯人沒有什麼特別高明的戰略戰術和冒險行動,決定因素是自己像北極熊的體量一樣龐大的人力和物力,以及超強的意志和忍耐。開戰頭幾個月德軍俘獲蘇軍就達360萬,大出意料之余,也以為蘇聯后備力量已經不多,在莫
斯科城下精疲力竭的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博包克說:“此時誰投入最后一個營,誰就能取得勝利!”不料蘇軍統帥部又動員了九個集團軍的預備隊。開戰不久,希特勒也對蘇軍的實力深感震驚,他曾對古德裡安說:“如果我早知道你那本書(指《坦克,前進!》)列舉的蘇聯坦克數字是真的,也許就不會發動這場戰爭了!”
德國不光經不起作戰力量的對等消耗,甚至經不起不對等消耗,蘇軍在東線損失30萬人以上的戰役不止一次,但仍能動員出更多的力量,而德軍在莫斯科一役便無力全線進攻,斯大林格勒一役更使其陷入被動。如果說對蘇聯動員潛力的估計受蘇軍軍事建設的絕對保密所限,那麼希特勒和德軍將領們認為蘇聯民心會很快瓦解,隻能說是種族主義的狂妄和對蘇聯國情缺乏了解。
摘自《三聯生活周刊》2005年第16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