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十五年戰爭
日本稱為十五年戰爭,指從1931年九一八至1945年戰敗為止。中國則叫八年抗戰,指1937年七七至1945年。那一個說法較為正確?我認同日本人的叫法。九一八是中日間問題的關鍵。九一八日本差不多不費一兵一卒就將數十倍的東北軍趕走而取得如斯大片的土地及東北軍的軍備及東三省的資源,簡直好像是中了六合彩一樣。九一八之後,日本的侵略中國走上了不歸路。就算七七打不成,八七或任何的一日,中日的大戰必會發生。張學良作為當年東北的實際領導人,要負上絕大部份的責任。當年只要東北軍作出抵抗,不讓日本人如斯容易得手,中日間的結局,絕不會如此。中國損失的不單是喪失了如斯大片的土地及資源,而是給日本昭和軍閥及政客一個政治及軍事上無能的印象。他們認為只要稍為加大壓力,中國必會退讓,所以在其後的中日談判上,日方對中國是絕不退縮地壓迫!!除此之外,九一八對日本的政治生態做成了極大的改變。1931年是世界經濟崩潰的時候。日本的出口極受這風浪打擊。政府是希望減省軍費來改善經濟,於是造成了軍政間的沖突。九一八時,當時的內閣是打算克制的。但日本的軍方在如此輕微的代價獲得大利,政府不得不服從於這既成的事實(九一八日方的得利,減少了受世界經濟的沖擊)。這是軍方極度輕視政府的原因。同年十月,日本就發生了「十月事件」,軍人政變將內閣成員殺死。這之後,政府只成了軍閥的「補鑊」工具。日本軍閥眼中絕無政府的存在。及至廣田宏毅在二二六政變後上台,為了安撫軍人,更恢復了現役軍人為海陸大臣的規定。政府的更替變成了隨軍閥的喜好!!這情況下,日本的軍人成了癌細胞一樣,必將吞食全身而後已!!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