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總體戰

近代戰爭講求總體戰,其理論源於德國前總參謀長魯登道夫,其意義是戰爭需要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對國家進行改造,更要動員包括精神和經濟在內的全民力量去參戰。二次大戰所有參戰國,無論軸心或是盟國,都在戰爭爆發前實施一連串政治,經濟,社會上的準備,包括生產,積累戰爭物資,保證戰略原料的來源等等。

事實上中國在三十年初起,都在做同樣事情,最明顯就是蘇聯對中國的軍事支援與及中國與納綷德國的軍事合作,即以戰略資源鎢、銻等,換取德國在軍事工業上的支援,雙方簽署"五年軍事工業發展計劃",德國開始幫助中國建立軍事工業,並提供軍事裝備,希特勒又派漢斯·馮·塞克特上將來華協助中國改革陸軍,這個就是國軍30年代60個整編師方案的來源,亦即是所謂"德式師"!

但中日爆發時中,日雙方實力其實是十分失衡的,這除了中國的現代化部隊未完成裝配外,中國當時的工業產值是完全無法跟日本相比的。例如根據統計,抗戰前日本工業年產值為60億美元,中國為16億美元。日本年產鋼580萬噸,年產彈藥可達50萬噸,而中國重工業基礎薄弱,年產鋼不過4萬噸,年產彈藥幾千噸,武器主要靠進口 (主要是德國和蘇聯)。

7.7事變前日本的經濟總量已達到283億美圓,是世界第6經濟強國!!

沒有留言: